非遗在指尖流转,文明在阵地生花。今年以来,洞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充分发挥党群阵地优势,紧密围绕服务群众、服务社会的核心目标,匠心打造“乐享节韵”中国传统文化文明实践项目。今年以来,已开展9场“非遗传承·文明同行”系列主题手作活动,覆盖长欣、平阳、光星等居民区,服务超300人次,成为洞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![]()
![]()
![]()
党群阵地筑基,让党群服务“有温度”
社区党群服务阵地作为基层党组织服务联系群众的核心枢纽,为非遗手作活动提供了“固定阵地+资源枢纽”的双重支撑。优选3楼党建厅为核心活动场地,统筹协调居民区党组织、非遗传承人、文化志愿者等资源,构建“阵地共建、资源共享、活动共办”的文化服务模式。
从4月清明彩扎风筝到11月扎染艺术,每场活动均依托党群阵地实现“场地标准化、服务规范化”,桌椅有序排布、工具一应俱全,非遗老师现场教学,居民围坐互动交流,让党群阵地成为居民“家门口的文化课堂”。这种“阵地化运营”不仅破解了社区文化活动“场地分散、资源零散”的难题,更让传统文化传承有了常态化开展的“根据地”。
传承非遗技艺,让时代新风“润心田”
非遗传承,重在活化。活动以“节气为脉、非遗为核”,将二十四节气知识科普与彩扎风筝、铝皮画、手绘团扇、漆扇等10余项非遗手作深度融合,通过“体验式、互动式、沉浸式”的教学方式,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、可参与的生活体验。
春日里,居民在“彩扎风筝”中领悟清明“放鹞会”的民俗渊源;夏日时,于“手绘团扇”上描绘芒种的农忙诗意;秋意浓时,“漆扇”制作串联起白露、秋分的时令美学……在剪纸课堂上,居民们用剪刀勾勒家国情怀,剪出“中国梦”“民族团结”等主题作品;扎染活动中,大家亲手创作独一无二的布艺作品,感受传统工艺的环保理念与审美智慧。每场活动均设置“文明微宣讲”环节,结合非遗文化蕴含的诚信友善、勤劳质朴等价值理念,解读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,引导居民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文化魅力,在互动交流中凝聚文明共识。这种“沉浸式+场景化”的传承模式,让节气文化从“书本上的文字”变为“指尖上的温度”。
深化社区治理,让文明实践“结硕果”
“乐享节韵”系列活动不仅收获了居民的广泛好评,更形成了“活动吸引人气—人气凝聚人心—人心促进共治”的良性循环。许多居民表示,大家通过活动从陌生到熟悉,建立了新的社区友谊;亲子家庭在共同创作中增进了情感交流,弘扬了优良家风。
今年非遗手作活动的持续开展,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更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。通过将非遗传承与志愿服务等治理主题有机融合,活动有效引导居民从“文化参与者”转变为“社区共建者”。在铝皮画制作过程中,居民们围绕“社区环保”主题展开讨论,将创作灵感转化为美化楼道、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;中国结制作活动结束后,有的参与者主动加入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。这种“文化赋能治理”的模式,让非遗传承的过程同时成为凝聚社区共识、激发自治活力的过程。
从文化阵地筑基到非遗活态传承,洞泾镇“乐享节韵”项目以非遗手作为笔,以党群阵地为纸,以居民参与为墨,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、以文兴治的实践路径,奏响了“文明和弦”,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“文化答卷”。未来,洞泾镇将持续深化“阵地+非遗”融合模式,让更多传统文化在社区“落地生根”,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