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,家住长宁区新泾镇的国家级美术大师严大地,一直在琢磨着一件事:如何与江苏宜兴的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岳良携手,让国画和紫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创新更多的艺术佳品。
两位大师的第一件合作作品
严大地,国家一级美术大师、全国政法系统先进、上海首届平安英雄。长期以来,他独具匠心创作了一大批高品质绘画作品,作品屡获全国及上海一系列艺术大展奖项。
严大地正在作画
脱下警服10多年来,严大地退休不褪艺,在繁忙的美术创作中,用精湛与通俗的讲解教授,乐此不疲地帮助社区市民、中小学学生和慕名而来的众多美术爱好者,用高雅美妙的书画艺术,帮助公众发现水墨里的美、丹青里的秀、画盘中的趣,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快乐、社区邻里的友情和温暖。
当国画大师严大地偶然与陶艺蒋岳良大师相遇,对艺术的坚持、坚守、坚韧,成为两位大师共同发话题。蒋岳良身上同样具备的对紫砂壶制作和紫砂陶刻的执着,更是引起了严大地的欣赏和共鸣。艺术是相通的,对于艺术创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新,让两位身处异地的艺术家惺惺相惜,相见恨晚。
蒋岳良出生在70年代初期,自幼酷爱绘画、雕刻,曾随南师大美术系教授范保文老师学画。19岁开始学习紫砂雕刻,拜苏州吴门雕刻名家赵凤云先生为师。1991年进蜀古紫砂工艺厂随范伟群学习制壶技艺,其间又受高级工艺师季益顺指教,技艺突飞猛进。期间,认识了同为工艺师的王利英,并喜结良缘。其后,在范家壶庄研习创作。
王利英是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的第五代传人,当代知名陶艺名家制、范家壶庄创办人范伟群的外甥女。比翼双飞的蒋岳良王利英夫妻,在紫砂陶艺界可谓珠联璧合。
蒋岳良工作室一隅
从2003年到2008年,是蒋岳良和王利英夫妻的创作渐入佳境,斩获了无数国家级、地区级的各类奖项。
2003年10月,在范家壶庄习艺10年后,凝聚了夫妻两全部功力的“国粹”壶,第一次出省参评,就荣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“中陶方圆杯”铜奖;而蒋岳良和师傅范伟群合作的“合家欢”,则荣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“中陶方圆杯”银奖。
汉风遗韵壶
同年11月,夫妻两共同创作的“玉柱”壶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“金奖”;2004年,“八卦”壶荣获第六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艺术精品铜奖;2004年,“鸿福”壶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;2005年,“诗意园珠”壶获第七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;2007年,“汉风遗韵”等5把壶被选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紫砂壶;2008年8月,“松竹梅岁寒三友”组壶荣获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品博览会“金奖”。
蒋岳良低调、寡言、内秀,和静谧唯美、淡然质朴的紫砂陶艺有种妙不可言的相似与和谐。尽管已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,业内名声鹊起,但敏于行而讷于言的蒋岳良,并没有喜形于色,每天依旧痴迷于紫砂艺术品的创作。鲜少参加社会活动,也从不炒作自己,笃信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。
王利英擅长制壶,蒋岳良更精于陶刻。制壶和陶刻,需要夫妻间心灵相通、灵魂契合。艺术作品独具匠心。
王利英制壶时,蒋岳良总是在一旁盯着
没有壶身的比例协调秀美,就无法陶刻出作品的传神写意。王利英构思壶体时,蒋岳良就在边上看着她打坯,还不时提出这样那样的想法。蒋岳良负责陶刻,对刀法经年的磨练,对绘画艺术的熟稔,对书法艺术的追求,使他下刀精准,深浅自在,巧夺天工。
国粹壶
“每一件紫砂都是独特的,不可能完全复制的。”蒋岳良端起“国粹”壶告诉记者。壶盖上的京剧脸谱,用的是嵌泥手法,是用不同色彩的紫砂泥烧制成京剧脸谱的,目前,“国粹”壶的售价已在3万元以上。
无碍壶
运刀如笔,笔走神龙,小小的刻刀,在蒋岳良手下,如富有灵魂的精灵。王利英告知,在制作独树一帜的“无碍”系列时,因为壶盖是用镂空的中国传统窗花,一不小心就会刻断,蒋岳良刻坏一个,王利英就捏一个,因此刻坏了几十个壶盖,最终才烧制成三把壶。蒋岳良在壶身上刻写的《心经》,蝇头小字娟秀飘逸,令人叹为观止。“无碍”系列独具匠心的外观设计,今年获得国家专利证书。
严大地当场在紫砂笔筒上作画
前几天,冬日午后,在宜兴蒋岳良的工作室,严大地在众多紫砂生胚中,选择了一个紫砂笔筒,执笔画下了两只活灵活现的虾,虾头、虾须、虾尾栩栩如生。十几分钟后,一幅戏水图跃然笔筒。
一幅戏水图,蒋岳良仅用十几分钟就陶刻完成
蒋岳良拿起刻刀,先和严大地作了短短的交流,然后,开始陶刻。阴影、长须,刷刷几笔,犹如神助。同样是十几分钟,笔筒上的戏水图不再是墨汁,变成了凹凸有致的立体画。
两位国家级大师双剑合璧的第一件作品,就此诞生了!“明天,这个笔筒要进行最后一步——烧制,才算真正完成了作品。”王利英告诉记者。
两位大师约定:以后有机会再共同创作更多的陶、画结合的艺术品,而两人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上,又找到了共同的话题:严大地计划在各类艺术公益活动时,融入紫砂艺术品鉴赏;而蒋岳良也在谋划将工作室扩展,让喜爱紫砂的青少年们可以在大师指导下,DIY制作自己的紫砂作品……